毒饵盒的推广应用
毒饵盒全、高效、简便、环保、持久。毒饵盒是由Howard教授(美)为解决韩国稻害问题而发明的技术。这项技术改变了露天投放毒饵的传统,将毒饵放在盒内,避免了毒饵*被土掩盖,并解决了毒饵受潮发霉和被食谷鸟误食等问题。上世纪80年代,Howard曾多次访华,介绍这项技术。此后,我国各地,特别是城镇广泛使用,成为鼠害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,发挥了良好的作用,并先后研制出许多种适于当地或具体环境的毒饵盒。目前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济南等均有批量生产毒饵盒的厂家。
近年来,四川农业植保站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资助开展了以布放毒饵盒为代表的鼠害控制活动,在防制黑线姬鼠、大足鼠、褐家鼠为主的农害中毒饵盒发挥了良好的作用。用当地大量出产的竹子制成具有遮雨檐的毒饵盒,制作简单、成本低、使用安全、效率高、经济适用(投入成本<15元/hm2)、环保、可避免传统投饵方式带来的水体变质等环境污染问题,毒饵在竹筒放置100天后霉变率仅为4.8%,并且又有良好的控制效果。在四川各地,特别是绵竹市农村得到了*推广,形成了“四川省农村鼠害系统控制”的特色,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*32届大会上获得“爱德华·萨乌马奖”。这项技术**表现在:在筛选出安全有效的抗凝血杀鼠剂和适口性较好的毒饵载体基础上,形成了以竹筒毒饵盒为中心的鼠害持续控制配套技术。这些技术易于被农村基层技术人员掌握和推广。
较重要的创新在于竹筒毒饵盒置放于田间和农舍,协调了控制鼠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,**了人畜安全和避免**鸟类等非靶动物中毒。2004年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各省均开展了学习四川经验的活动,目前已经形成较大的声势。一些鼠害较重的省份还加大了鼠害治理面积,并探索出多种治理方法。如贵州省植保站、地区植保站与医学科学院合作成立了省鼠害防制与预报中心,通过多种形式发布农情,介绍科学的治理技术,推动了群众治理鼠害的积极性。然而,也有些地方硬性模仿四川的经验。如毒饵盒大小、放置地点完全照搬,缺少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的探索精神。如北方省份使用PVC工程塑料制造与四川竹筒尺寸相同的毒饵盒,其结果不仅造**、易损坏,而且效果不理想。